工作动态

我院客座教授王晓鹰作“万泉名家”讲座

发布日期:2023-06-17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6月16日下午,我院“万泉名家”讲座第讲开讲。著名戏剧导演、文学(艺术)博士、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我院客座教授王晓鹰应邀以《中国意象现代表达与戏剧跨文化》为题作专题讲座。讲座前,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副院长冉常建、孙庆胜会见王晓鹰教授并亲切交谈。学院部分中层干部、师生“青马班”成员参加。

image.png

王晓鹰认为,中国式舞台意向是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服饰、面具,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戏曲。戏剧跨文化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跨”,而在于“合”,合于“有机的整体”,合于“内含的表达”。

image.pngimage.png

王晓鹰以他导演的《理查三世》《伏生》《兰陵王》《赵氏孤儿》等中西方跨文化戏剧作品为例,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导演创造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境界,在前辈们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民族化+现代化”可能性的心得与感悟。其中,《理查三世》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造型形象和艺术语汇,融入中国传统戏曲各方面元素,使用戏剧艺术中的“对白”和“独白”等表现手法,把理查三世成功塑造成为一个具有中国式思维特点的象征性的艺术形象;《伏生》讲述了“焚书坑儒”背景下伏生将儒家大成之作《尚书》用保全自己生命的方式保护,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传递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文化要留存,需要人的认识和保护;话剧《兰陵王》在保持中国戏曲既有“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学特质的同时,打造了更纯粹同时也更丰富、更强烈的“中国式的舞台意象”,讲述了从中国文化的著名传奇和中国戏剧的艺术源头生发出的现代寓言;《赵氏孤儿》采用两国语言同台表演的创新融合形式,在戏剧设计中用人性的挣扎、搏斗、反省和选择,让生命放射出异常的光彩和力量,凸显具有强烈现代意义的悲剧价值。

王晓鹰的讲座让大家充分感受到话剧与戏曲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创新与传承之间、现代与古老之间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融合,深切感受到多种形态的文化碰撞和交融,促使大家深度思考如何在中国传统的土壤上发展中国戏曲,生发出真正彰显中华现代文明的中国戏曲话语体系。大家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中华戏曲文化的根和魂、源和本,推动中华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戏曲在国际交往和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国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