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国戏学子在“‘京’彩文化”中绽放精彩青春

发布日期:2023-10-07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育、文化强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包括6项举措、14个项目。中国戏曲学院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共建内容含“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等5方面具体项目。

数月来,学院上下积极推动落实“行动计划”要求,组织、参与各项活动27场,参与学生总数近百名。广大国戏学子发挥专业特长,将戏曲艺术特色融入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志愿服务等各项活动中,为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追寻红色足迹在文艺创作中讲述青年感悟。学院深度参与“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首都高校力量参与红色文化传播项目,多次组织学生观摩红色展览、接受红色教育,鼓励学生创作高质量红色短视频。学院学生先后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城、李大钊故居和蒙藏学校旧址等地参观学习、取景拍摄,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来信》《NINI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VLOG》《携笔从戎赴军管,磨炼换妆展新颜》《英雄永垂不朽——马骏烈士》4部短视频作品已成功入选。相关作品将戏曲艺术与红色故事相结合,展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讲述新时代新青年心中的红色记忆。

通过该项目,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舞台美术系学生刘子湲感言道:“在参观宛平城时,我看到城墙上86年前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令人触目惊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希望广大青年铭记历史,担负起青年责任和使命。”京昆系学生张佳艺表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我在党的关怀下成长。我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希望我们团队制作的短视频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朋友来到李大钊故居、蒙藏学校旧址参观学习,亲身感受红色文化。”


赓续文化血脉 在志愿服务中展现青春微笑。“从7月11日开始,我和几个小伙伴在老师的带领下记录和整理文物,感受到了文物管理工作的细致和不易。”戏曲文学系学生董田田说。暑假期间,学院多名学生参加了“文化志愿 青春微笑”——首都高校力量日常参与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志愿者们参与了宋庆龄故居文管部整理资料、整理库房、电脑录入等工作,加深了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近距离接触文物管理工作,让我深刻感到文物不再是存在于柜子中封存起来的物品,而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重现。” 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学生李诗曼表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不懈奋斗。”

此外,学院选派了来自京昆系和表演系的5名学生参与2023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时代小先生夏令营中的戏曲教学工作。在志愿服务中,国戏学子充分展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决心和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志愿服务精神,激发了少年儿童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


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传承中彰显青年担当学院师生广泛开展文艺作品创作,积极参加“我们都是追梦人”——首都高校艺术创作孵化项目。为引导学生们从文艺经典中挖掘灵感、汲取智慧,创作出独具魅力的剧本作品,学院组织学生聆听“人民的非遗”音乐会、“让历史告诉未来”交响合唱音乐会,参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玉兰绽香演出季媒体通气会,观摩学生公益场话剧《雷雨》等活动,使学生们收获颇丰。导演系学生张景钰在观摩话剧《雷雨》后有感:“该版本《雷雨》每位主要人物有可悲、可憎、可叹、可怜、可爱之处,都充实饱满。导演在序幕中把四凤与周冲等角色触电的场外戏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并加入了很多舞蹈元素,突出人物的‘人性’和‘性情’。”

学院把该项目与学院品牌活动“12·9戏曲节”相结合,已征集到了大量高质量剧本。目前,学院戏曲小戏剧本《闹樊楼》《赴宴》《二丑》《军梦》、戏曲大戏剧本《那夺 那夺》《迟开的山丹丹》等已通过学院遴选并向项目平台报送。

“如今,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表演系学生罗樱梓表示,“希望大家能够立足广袤大地,植根千年文化,潜心耕耘,不断创新,让更多人看到听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仍在火热进行中。学院将继续积极推进各项活动,发挥戏曲艺术特色优势,为孵化出高质量的戏曲作品、传承发展戏曲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