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我院荣誉教授黄在敏作“万泉名家”讲座

发布日期:2023-06-26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6月20日下午,我院“万泉名家”讲座第十一讲开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我院荣誉教授黄在敏应邀以《舞台意象断想》为题作专题讲座。讲座前,学院党委书记李必友,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会见黄在敏教授并亲切交谈。讲座由导演系主任王绍军主持,学院部分中层干部、师生“青马班”成员、导演系师生代表参加。

image.png

讲座以访谈形式进行,黄在敏与王绍军围绕样板戏中的意象化表达、黄梅戏《英子》意象化的探索、京剧和地方戏在创作方面的区别等主题展开了对话探讨。黄在敏深情回顾了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求学经历,追忆分享了参与排练样板戏过程中对现代戏演剧样式、创作方法和意象探索的尝试与心得。他认为,戏曲应当深入生活、融入生活,向生活要人物,向戏曲要技术,向扮相要身段,在此基础上实现向京剧演出样式上完美过渡。

image.png

对于《程婴救孤》《李清照》《海殇》《英子》的意象化处理,黄在敏认为,意象是以意设象,通过象来表达立意,主观跟客观融合在一起。在戏曲导演创作过程中,要把握身段的舞蹈性、念白的韵律性、舞台调度的规整性、舞台节奏的统一性,通过润腔把作曲家呈现的音符,变成有情感的旋律,通过唱腔有意象化创造的枣核形、宝塔形演绎,凸显创作方法的意象化。

黄在敏强调,意象是创新发展传统戏应重视的问题。以意构象,关键在意,只有对戏曲有主观的意蕴的认识和把握,才能选到合适的象。戏曲有其特殊性,要在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中谋求意象表达的平衡。京剧和地方戏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把传统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和文化自信的优势。

王绍军在总结中表示,黄在敏先生结合自身的丰富创作实践,从戏曲创作意象的角度,剖析了戏曲剧目创新创作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学习、借鉴,将这些宝贵的心得经验转化为教学的宝贵成果。黄在敏的讲座让大家从戏曲创作意象的角度,对戏曲剧目创新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大家表示,要充分发掘戏曲、剧种、声腔、人物、场景意象之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将文化自信与本体自觉体现在对戏曲的美学精神、艺术特质及剧种个性的理性认同中,推动中华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国戏力量。